聊城第九中学

教师园地教师文章

钻研文本 吃透教材 任新

发布时间:2020-12-15 09:32 栏目: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聊城第九中学 点击量:163 【公开】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要想上好一堂颇具浓浓的语文味儿的课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更要与时俱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来讲,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对教材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为上好一堂语文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关注学段,做好衔接

学段有别,学生有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师要吃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年龄发展特点、个别差异,制定较为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整合分类,提升高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与整个单元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正确而全面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主题为“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但仔细琢磨、推敲,每篇文章的特点各不相同:《“东方之珠”》以“总分总”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香港美丽的景点和夜景。《小露珠》一文,通过小动物们与露珠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画面,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石榴》一课,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石榴生长变化的过程。这三篇文章都是形神兼备的美文,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发现课文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所针对指导学生朗读、分析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

三、素读文本,内化于心

“素读文本”,就是教师备课之前摒弃浮躁,以一个普通读者之心贴近文本,潜心研读,把握作者感情基调,领会文本内在的思想。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个性的思维绽放,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内化,融会贯通的进行梳理、发散。

下面是我成功利用教材的一个案例:那是我们在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做一片美的叶子》时,由于备课充分,“吃透”了教材,所以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树、叶子的图片和资料。工人、医生、交警、老师等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为生活的大树创造着那一份美好。《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优美的现代诗,每一片叶子同每一个人一样,各不相同,却发挥着自身存在的价值------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生活的大树。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课文蕴含的哲理浅显的表现出来,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文本,有所感悟。

四、提高素养,博览群书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一颗真诚的、甘于奉献的事业心。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个人素养,才能更好的解读文本,才能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作为教师更应该要求自己做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善于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对教材及课程标准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常出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类的文章,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讲述了封建制度下不合理的习惯和风俗对中国妇女上千年的残害,致使孙中山的姐姐由勤劳能干、积极乐观变得悲伤忧郁。从“当时历史背景”“姐姐性格变化”“孙中山有思想主见、敢于反对封建陋习”几个方面分析体会封建制度的劣根性。通过出示课件,对比“缠足前”、“缠足后”脚部发生的变化和缠足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封建陋习使广大女性深受苦难,体会孙中山彻底地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可以概括为“小故事大道理”,仔细分析,各篇文章中所刻画的人物特点、所处环境不同,成功的道路也不尽相同:《第八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成功;《卧薪尝胆》讲述了越王勾践以屈求伸、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雷奈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最终发明了听诊器。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善于发现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教案设计会更加切合文本特点;教师要利用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量完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

五、注重评价,善于反思

注重评价,课堂上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提升。善于反思,教师对文本有了一个较为准确、完善的理解,更不能忽视课后反思的作用。教师应该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认真、用心执教每一节课;教师更应该创造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善于解读教材;语文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播种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落,使语文课呈现出“百科之母”的姿态!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1 lc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6000978号-1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举报电话:(0531) 88928653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聊城第九中学    联系邮箱:346548617@qq.com